周末,载着家人,回老家采桑果。
对于桑果,已不像儿时那般对我有吸引力,更多的只是想让女儿体验一下她父亲小时候的乐趣。女儿在桑树地里串来窜去,嘴上、手上、衣上,都点缀上了紫色。
次日,醒来得早,清晨新鲜的空气令我感到非常舒畅。怕吵醒家人,便蹑手蹑脚地走出房间,钻到车里,打开天窗,静听鸟语,闲闻花香,懒散地在写下些文字,回想下自己对有些事情看法的变化。
以前,喜欢宅在家里,追追新番,补补旧番,吃过晚饭下楼在小区里陪女儿数数星星,算是唯一的户外运动。以前,还喜欢考量成本,花费时会不断考虑迫切性和性价比,在结婚纪念日买件礼物,算是唯一不作过多考量的购物行为。
很多人都可能听到过“拿铁因子” 这个故事,故事里的一对夫妻,每天早上必定要喝一杯拿铁咖啡。有一天,一位理财顾问告诉他们,每天少喝两杯拿铁,30年能省下70万元,他们惊呆了。我不知道原版的故事是不是这样,反正在国内常常被用作理财教材,让我们要减少非必需品的消费。
过去,自己也深受这个故事影响,让我发生改变的是某个周五的下午,在西溪的一个咖啡屋,点了一杯拿铁,就这么坐着,发发呆,偶尔听老板讲讲咖啡的故事,仅此而已。那天,我突然觉得拿铁的消费是值得的,虽然它的确不是生活必需品,但绝对有它的价值,至少能让我身心放松。或者说,这也应该可以算作是生活品质的一部分。等到了七十岁,给你70万能对生活起到怎样的改变?70万,即便考虑上汇率的折算,待到七十岁时,可能既不能救你于重疾折磨,也不能让你尽兴出游。于是,我对30年省下70万元有了不一样的看法,若是这70万是以牺牲30年的生活闲情与品质为代价,那么似乎不再有太大的意义。
从那时起,我开始倾向于通过提升自己来增加收益。什么是提升自己?起初,我一直停留在技能方面,现在,越发觉得不应该仅仅是技能,提升自己更应该是一种生活状态:提升对生活的理解,提升对生活的感悟。
昨晚,吃完晚饭后爸就拿起碗筷去水池洗了。这另妈和我感到很惊讶,爸却说:“习惯了。”
是的,习惯。
这几月,妈基本上住在我家。所以,爸一个人就习惯了自己洗碗筷。
那些年,我接触的都是一样的“拿铁因子”。所以,我就习惯了那些理财生活观念。
看来,有必要抽些时间,重新审视下自己原来的习惯。